中新網杭州5月16日電(見習記者 張駿)當《舌尖上的中國》挑逗起全國吃貨的味蕾時,依然有聲音擔憂,“紅心鴨蛋、毒奶粉……我們還能吃什麼?”16日,在浙江舉行的食品安全與營養之江科學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科學家陳君石直言,社會公眾對什麼是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存在理解誤區,部分媒體的片面報道加劇了無謂的恐慌。“自從2009年實行《食品安全法》以來,以我的瞭解,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食品產業已不再僅僅是滿足人們對食物果腹和品種多樣化需求的產業,消費者對食品也開始追求“食品安全、營養質量”,對“數量保障”的關註也轉移至“安全和健康保障”。
  為此,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會委員會發起主辦了“食品安全與營養”科學論壇,以求加強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學術交流。
  在16日的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科學家陳君石表示,“中國食品安全總體情況是好的,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世界衛生組織將食品安全定義為,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在陳君石看來,任何食物都或多或少含有一定量的有害成分,但不一定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定義食品安全問題,有毒、有害物質與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妖魔化食品添加劑是影響公眾對食品安全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在論壇上表示,食品添加劑有毒並不等於食品有毒。“可樂中添加劑磷酸有毒,但是可樂沒毒;金華火腿中含有的亞硝酸鈉有毒,但火腿沒毒。”
  孫寶國說,嬰幼兒配方奶粉中,為增加營養而添加的維生素、低聚果糖等幾十種營養強化劑都屬於食品添加劑,而這些都符合國家標準,且利於人體。孫寶國強調,“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是食品非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劑。”
  孫寶國說,點豆腐的鹵水、調味的椒桂都是歷史上的食品添加劑。他認為,合法的食品添加劑應該得到正名,未來食品添加劑將更多走進超市,也能助力食品創新和提升食品質量。
  陳君石分析,十多年前,中國食品抽檢合格率僅有50%到60%左右,如今,合格率都在90%以上。合格率的逐年提高正是對中國食品安全狀況進步的有力辯解。
  在陳君石看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並不是消除危害,而是要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就是可接受範圍內,零風險是不存在的。”
  除此之外,陳君石介紹,目前,中國已建立了覆蓋31個省市自治區再加新疆建設兵團的風險監測體系,每年一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監測點覆蓋面越擴越大,去年數據量達到了300萬個,監測指標150多個。
  同時,中國從無到有建立了國家食品安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成了國家食品安全評估中心,做了大量風險評估工作。
  另外,中國正在對食品安全國標進行整合。去年年底,來自於多套國家標準中的5000多個條目已被清理完畢,預計明年年底將達成統一的強制標準。打擊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的食品安全監管也在近年來力度頗大。
  陳君石說,美國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設有有風險交流主任、歐洲EFSA(歐洲食品安全局)有專門風險交流機構,中國也急需設立相關風險交流機構,化解公眾的誤解和恐慌。(完)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hdcix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